在台灣,鹹蛋黃是鴨蛋,就像肉焿是豬肉,大家都知道。
當然,也有用雞蛋做鹹蛋,但很少見。在1997年爆發口蹄疫期間,也有用雞肉做肉焿。
台灣人愛吃的肉粽、蛋黃酥,都使用鹹鴨蛋黃,除了因鴨蛋的蛋黃較大、較油、更香、更美味之外,也與吃鴨蛋的歷史有關。
台灣多溪流、池塘,本來適合養鴨,鴨的抗病力比雞強,鴨蛋殼比雞蛋殼厚而不易破損,所以從前多鴨蛋而少雞蛋。1980年代以後,台灣才發展大規模的養雞場,並有專門的蛋雞,故雞蛋變多而便宜,在生鮮市場上也逐漸取代了鴨蛋。
台灣人早年大都吃鴨蛋,所以台語俚諺說:「鴨卵密密都有縫」,鴨蛋殼雖然防水但還是有無數氣孔,比喻百密總有一疏,世界上無絕對秘密。
台灣有「鴨母寮」的舊地名,還有「鴨母王」朱一貴抗清的歷史故事。
(清康熙年間,朱一貴在鴨母寮(今高雄內門)以養鴨為業,傳說他會訓練鴨子排隊操演,1721年因不滿苛政發動台灣首次大型武裝反清革命,因失敗被押解北京凌遲處死。)
現在的滷蛋大都使用雞蛋,其實早年都是鴨蛋,所以基隆廟口天一香(及隔壁同門的29號攤)保留古風,其滷肉飯都是配滷鴨蛋。
鴨蛋大都用來製作鹹蛋、皮蛋,鴨蛋黃可做肉粽、蛋黃酥等的內餡,鴨蛋白則可混合麵粉做意麵。
近一、二十年來,鹹鴨蛋黃在烹飪上化為「金沙」,出現很多披上金衣的料理。
*左上圖:我做的煎鴨蛋。
*右上圖:我做的滷鴨蛋+焢肉飯。
*左下圖:菜市場蛋攤,上雞蛋、下鴨蛋。
*右下圖:生鴨蛋。
原文出處 曹銘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