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大庄公廨內部,1991年。
晚清開山撫番前 西拉雅人在東臺灣的移墾
文.圖片提供/潘繼道(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)
西拉雅平埔族人並非東臺灣在地的原住民族,其原鄉在今南臺灣的平原及近山地區。他們從下淡水溪、東港溪、楠仔仙溪、荖濃溪等流域及恆春半島等地移入,在不同時間因應不同需求進入東臺灣,有大規模遷徙,也有未見紀錄的零星遷移。
根據日治到戰後人類學、語言學學者的族群分類調查,西拉雅族可分為三個亞族─西拉雅(Siraya)、大武壠(或稱「大滿」,Taivoan)、馬卡道(Makattao)。西拉雅亞族原分布在今臺南市的平原及沿海地帶;大武壠亞族分布於烏山山脈西麓一帶的平原(部分族人移居荖濃溪流域);馬卡道亞族則分布在西拉雅亞族與大武壠亞族的南邊,東側與魯凱族、排灣族等高山原住民毗鄰,即今高雄市、屏東縣下淡水溪流域一帶的平原地區。
由於原鄉臨臺灣海峽,中國閩、粵漢語系移民渡臺時容易在此地登陸,同時又位處大航海時代重商主義國家貿易航線所經之地,最早接觸荷蘭人,比臺灣其他平埔、高山族群較早「開化」,也因此最早承受土地喪失、族群競爭的壓力,注定族群之後遷徙、流浪的命運。
最早在文獻上見到遷徙東臺灣的紀錄,來自伊能嘉矩的訪查。1829年,馬卡道亞族的族人因不堪客家人侵墾,由頭人率領30餘戶,從今屏東縣枋寮翻山越嶺到達巴塱衛(臺東縣大武鄉大武村),最後來到卑南(臺東市)。根據大庄公學校(花蓮縣富里鄉東里國小前身)的《大庄沿革》手寫文獻,提到當時頭人是杜四孟、陳溪仍等。
1836年,馬卡道亞族人因在卑南受到卑南族人敵視與欺凌,為求安身立命的土地,溯卑南溪向北遷徙到花東縱谷地區;大約在1839年後,經當時分布於拉古拉古溪流域(花蓮縣卓溪鄉)一帶布農族巒社群協助,通過布農族郡社群分布的區域,前往荖濃溪、下淡水溪流域,招墾大武壠與馬卡道亞族的族人,戶數達到40餘戶。
根據鳥居龍藏的調查,1851年左右又有一批來自赤山、萬金(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、萬金村)的馬卡道亞族人,翻越中央山脈,來到卑南一帶,停留八年後,分成兩隊向北遷徙:其中一隊渡過卑南溪,前往東海岸加走灣等地(臺東縣長濱鄉境內);一隊則溯卑南溪至大庄(富里鄉東里村)等地。之後仍陸續有三個亞族的西拉雅人移入,使族人力量得以與鄰近的族群合作或競爭。
1836年,杜四孟等帶領馬卡道亞族人離開卑南,進入花東縱谷後,發現在今富里鄉南部仍未脫離卑南族人勢力範圍;秀姑巒溪東側有阿美族部落分布,因而遷往今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,將聚落稱為「大庄」;但近山地區有布農族巒社群分布,使其備感壓力。
因族人過去在南臺灣與漢人的互動經驗中,見識漢人以交換、通婚、武力爭奪、土地買賣等方式,蠶食鯨吞部落土地,慢慢的,他們在東臺灣也運用這些手段建立安身立命的新家園。由於周遭的阿美族、布農族巒社群、卑南族之間處得不和睦,他們必須集村才能凝聚力量,防禦鄰近原住民族群的襲擊。
原文出處 臺灣學通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