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TAIWAN

【彌勒熊「數位化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工作坊」心得20180824】

今日中研院「數位化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工作坊」,對我來說,最重要的是知道,日治時期的戶籍跟戶口調查簿是不同的東西。前者是一開始登錄戶口用的,後者是日本警察當時要管控殖民地台灣人民用的,所以詳細記載了生蕃,熟蕃,福佬,廣東….等等族群標記,或纏足之類的資料,以及個人重大的記事。

但後來合一,所以有正、附本之分,正本就是現在我們到戶政事務所,可以查得到的日治時期,跟你自己有關的直系親屬資料,但有一些塗黑的地方,是因為不想讓你看到,但日本警察其實有附本,上面就是連塗黑的部份,仍然是一覽無遺,有關你個人及家族,的一切重大的事,仍然在上面,而且本來期限可能是50年就會銷毀(報告人說),但因日本戰敗,來不及銷毀,所以反而被完整留下(指有部份塗黑的正本)。

但問題來了,當時幫忙登記的日方人員,也有登錄錯誤的狀況,所以有廣東(客家),被登記成福佬,因為你的出身有關,如果你講客家話他就認定你是廣東人,但其實就算廣東來的也有福佬人,然後平埔族,也有自己完整族譜記載是平埔的家族,也照樣被日方當時的工作人員寫成福佬或廣東。

於是過去我們認為的,自己以為是漢人的人,已經可以透過現在戶政事務所的查詢,知道自己過去祖先有可能有原住民血統(生蕃、熟蕃),但,我今天問老師們一個問題,就是所謂的族譜,在清國時期,也有造假的問題,以及賜姓的問題。當然老師當場是說那是以前的問題,可是如果以前有錯,那當然後面整套也是錯的不是嗎?這是我覺得可能人類社會學方面,會有點問題的部份。

不過基本上,今天收獲很多,尤其是用統計數字去將過去的資料立體化,能更有當代學術的參考價值,這也是台灣史跟歷史系可能比較不足的部份,所以與會老師也一直提到跨界一起研究的好處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