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宗教哲學

為何名為佛陀。不名菩薩


大正藏第27冊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第176卷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

齊何名菩薩。乃至廣說。問何故作此論。
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。如契經言。

有一有情。是不愚類是聰慧類。謂菩提薩埵。雖作是說而不分別。
齊何名菩薩。得何名菩薩。彼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。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。故作斯論。

復次為斷實非菩薩起菩薩增上慢故而作斯論。所以者何。
有諸有情。以一食施。或以一衣或一住處。乃至或以一楊枝施。或受持一戒。或誦一伽他。或一攝心觀不淨等。
便師子吼作如是言。

我因此故定當作佛。為斷如是增上慢故。顯雖經於三無數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。
若未修習妙相業者猶未應言我是菩薩況彼極劣增上慢者。是故菩薩乃至初無數劫滿時。
雖具修種種難行苦行。而未能決定自知作佛。

第二無數劫滿時。雖能決定自知作佛。而猶未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。

第三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。亦決定知我當作佛。亦發無畏師子吼言。我當作佛。

齊何名菩薩。答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。
問若諸有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轉。從此便應說為菩薩。
何故乃至造作增長相異熟業方名菩薩耶。
答若於菩提決定及趣決定乃名真實菩薩。從初發心乃至未修妙相業來。雖於菩提決定。而趣未決定。未得名為真實菩薩。
要至修習妙相業時。乃於菩提決定。趣亦決定。

是故齊此方名菩薩。復次修妙相業時。若人若天共識知彼是菩薩故名真菩薩。
未修妙相業時唯天所知。是故未得名真菩薩。

復次修妙相業時。捨五劣事得五勝事。
一捨諸惡趣恒生善趣。
二捨下劣家恒生貴家。
三捨非男身恒得男身。
四捨不具根恒具諸根。
五捨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。
由此得名真實菩薩。

未修妙相業時與此相違。是故不名真實菩薩。
問菩薩得此自性生念有何利益耶。
答菩薩得此自性生念離有情過。積集多聞深信因果。善攝徒眾所說教誡終不唐捐。菩提資糧轉復圓滿是為利益。

得何名菩薩。答得相異熟業。問何故復作此論。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。

謂先作是說。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名為菩薩。勿有生疑。雖齊此位名為菩薩。

而菩薩名或由證得其餘勝法。欲顯即由相異熟業得菩薩名不由餘法。故作斯論。
問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薩埵。何故未證得時此名隨轉。及證得已便不隨轉而更名佛陀耶。
答由此薩埵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。以增上意樂恒隨順菩提。趣向菩提。親近菩提。愛樂菩提。尊重菩提。渴仰菩提。求證欲證不懈不息。
於菩提中心無暫捨。是故名為菩提薩埵。
彼既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。於求菩提意樂加行並皆止息。唯於成就覺義為勝。
一切染污不染污癡皆永斷故覺了一切勝義世俗諸爾焰故復能覺悟。
無量有情隨根欲性作饒益故。由如是等覺義勝故。名為佛陀。不名菩薩。
復次薩埵是勇猛者義。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。恒於菩提精進勇猛。求欲速證。是故名為菩提薩埵。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。便於菩提勇猛心息。唯覺義勝故名佛陀。以能成就最勝覺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