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時評

曹又仁 : 胡蜂與螳螂的化身──螳蛉

你看過螳蛉嗎?遠看,螳蛉就像隻胡蜂,身形玲瓏有緻,腹部肥大,兩對翅膀收摺於體側。近看,螳蛉則和螳螂有幾分神似,頭呈三角形,前胸背板向前延伸,具有一對像鐮刀一樣的捕捉前足;兩者親緣關係遠,卻有相似的表徵,是趨同演化的實例。然而螳蛉和螳螂最大的差異是生活史:螳螂是漸進變態昆蟲,若蟲從螵蛸孵化後外形與成蟲相似,隨著蛻皮體型漸增;螳蛉則是完全變態昆蟲,幼蟲孵出後為三爪型,隨著齡期成長轉變為蠐螬狀,再歷經蛹期,蛻變為和幼生期外形截然不同的成蟲。

螳蛉是機警的掠食性昆蟲。台灣各個海拔都能見到螳蛉,小型種類於晝間常停棲於葉背,以一雙大眼睛環伺八方,晃動著靈敏的觸角來感測環境變化,一旦獵物進入掠食範圍,牠會迅速甩出捕捉足來箝制獵物,再用咀嚼式口器大快朵頤。大型種類多具有趨光性,夜晚時會飛至光源周遭捕捉同樣受到燈光吸引而來的蛾類等昆蟲。

相較於成蟲,螳蛉幼蟲在野外幾乎沒有任何的觀察記錄。原因之一,螳蛉幼蟲體型多小於兩毫米,難以用肉眼觀察。其二,回顧文獻,螳蛉幼蟲的生長發育,竟與「蜘蛛」這類截然不同的生物息息相關:幼蟲靠取食蜘蛛卵囊內的卵維生,成熟後,便在蜘蛛卵囊內化蛹。因此,從野外採集成蟲後帶回人工環境飼養繁殖,再利用顯微鏡來記錄幼蟲的生長發育過程,是了解螳蛉幼蟲的第一步。

我第一次順利觀察到螳蛉幼蟲要追溯到碩士班一年級。實驗室主持人台灣大學昆蟲系副教授奧山利規對蠅虎甚感興趣,飼養和繁殖蠅虎遂成為實驗室助理朱輔群的工作之一。朱君和我興趣相投,從小愛蟲且對螳蛉生活史充滿強烈好奇心,過去即使有機會採集到成蟲,礙於知識及設備有限,始終無法順利一睹螳蛉幼蟲的真面目。蠅虎卵囊!我倆都知道機會來了,我們可以嘗試利用實驗室多餘的卵囊來當做螳蛉幼蟲的食物來源。採集到的螳蛉雌蟲,只要持續提供果蠅等活體食物,且飼養環境濕度足夠,通常能產下成千上百的卵粒。

原圖文出處 科學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