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名稱:臺灣地名探究:跨領域的整合分析,兼論客閩地名的差異
主講人:韋煙灶(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)
時間:2023年1月12日(四)
演講一開始,講者就說地名研究很有趣,例如汐止舊名水返腳(閩南語發音),是因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,漲潮至此,後來才改名為汐止。
【地圖、線上文獻檢索網站與線上辭典工具的運用】
善用地圖、線上文獻檢索網站與線上辭典工具,可突破過去的侷限,發掘更有力的文本證據,講者常用的網路資源有Google Maps、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、中國聚落地名分布查詢、日本地理院地圖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暨計算中心《中國歷史地名》、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、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、教育部客家語常用詞辭典及Google 翻譯等。
【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「Hohlo/ Hoklo」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──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】
Hohlo/ Hoklo的漢字書寫形式經文獻考證有河老/福老/福佬/貉獠/貉老/鶴老/鶴佬/學老/學佬/賀老,卻唯獨「河洛」欠約歷史文獻證據,亦欠缺語言學推理基礎。
河老、貉獠、貉老、鶴老/佬、學老/佬等都在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、溫廷敬(1869-1954)〈潮州福佬民系考〉、歐榘甲(1870-1911)〈新廣東〉、《鳳山縣采訪冊》、《臺灣通史》、《古今圖書集成》、《廣東新語》等歷史文獻或地圖地名上實實在在出現過的,而且可論證是粵東系統起於廣東客家人對當閩南人的蔑稱。
.臺灣與閩粵相關地圖上均未找到「河老」地名。
目前臺灣語言學者概以「聲韻俱疏」加以否定Hohlo/ Hoklo 源自「河洛」。
【析論臺灣地名中「坡作陂解」的現象】
陂讀音為「皮」,原意是小池塘,東漢到南北朝「坡」字當池塘用,但到了唐代後,坡就單指山坡了。新/古/老/舊坡,通常「山坡」不會有新舊之分,但陂塘會有新舊之分,故新/古/老/舊坡」應作「新/古/老/舊陂」解。
在臺灣堡圖中坡作陂解,臺灣北部慣用「陂」「坡」字,例如桃園新坡,指得不是新的山坡,而是新的池塘;新中南部則用「埤」(讀音也是皮),意思是灌溉用池塘,例如雲林縣的大埤鄉。在1915年時「坡作陂解」的庄名有10筆,在1920年時均維持寫成「坡」,在1920年臺灣實施街庄改正之後,重新調整臺灣地方行政區名,原有帶有「陂」的庄名改寫成「坡」(大字)有9筆。
「陂作坡寫」一直都存在,不是1920年街庄改正時才改的,我們現在都以華語思考,才覺得混淆。
【漢語東南方言水系通名使用之歷史層次與空間意涵】
中國北方一級河流稱為河,以黃河為代表;南方稱江,以長江為代表。但東北的河流則稱江,例如黑龍江等。而在臺灣,閩、客方言區較高等級河流使用「江」為通名的趨勢一致,中低等級河流通名則呈現明顯差異,閩語區絕大部分使用「溪」,客家語區偏向使用「河」。
文獻中看到「大甲河」,就可以判定是客家人,寫大甲溪則是閩南人。而由現在的中港溪、峨眉溪等河流名稱,就可以判定閩南是那邊的優勢族群,基隆河以前叫做大龍峒溪,改名前也是可以判定閩南人為優勢族群。美濃地區有「雙溪河」此因為客人不習慣用「溪」,便在雙溪後面多加一個河來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