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台灣史

彌勒熊摘要:若林正丈《戰後臺灣政治史: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》導論~P.66


1.本書雙重觀點:政治結構變動論(中華民國臺灣化)、歷史觀點(把臺灣當作邊陲各個帝國興衰)。

2.臺灣受到注意來自於民主化,李登輝推動之萬年國會改選,省與直轄市直接民選是非常重要的工程。

3. 戰後臺灣最深刻的社會裂痕是「本省人」與「外省人」間的矛盾。本省人因民主化才掌握了權力。外省人隨國府渡臺,在黨、政、軍、文化機構占要職,人口雖居少數,但卻佔據社會結構優勢地位。臺灣民主化可以說是將這批佔據支配地位的少數人在「政治一意識形態一文化」各方面解構其地位的過程。

4.人口少數的族群開始尋求認同,臺灣多族群社會的意識成形,民族認同國族認同呈現交疊狀態,引發複雜的政治過程,這些都在民主化後更強烈。

5.中國對臺灣也強烈主張「一個中國」、「反對臺獨」,美國日本也被迫表態靠邊站。對臺海和平產生重大影響。繼之則是中國因所謂的開放,在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增加,對美國與其他國家也形成威脅。

6.在臺灣的中華民國,是由中國內戰失敗的集團移住臺灣而存在,並因美蘇冷戰被編入美國帝國體系之內。形成之過程與美國在1950年代雙阻止中國解放臺灣以及國府反攻大陸,加上國民黨一黨支配體制確立了遷占者優勢,在臺灣成立了一個自命為正統國家的遷占者國家的矛盾。

7.所有的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對立與不公平,也被國府包裝在「反攻大陸」、「反共復國」目標下被當成正當化。但在目標不能達成下,死心的實行政治改革能使國家再生變成新的臺灣的國家。但蔣介石卻選擇更加獨裁,將復國神話保留,一個只統治臺灣的國家卻對外代表中國,並使用政治壓迫其他族群。而這個變態的狀態也成為之後中華民國臺灣化的能量。

8.國民黨政權利用美蘇冷戰中對美國協力者的角色,得到美國經濟軍事援助而得到「一個中國」的受惠者。此種關係到1979年中國與美國建交。但美國仍然以《臺灣關係法》繼續承諾對臺灣提供安全保障。

9.蔣經國時代利用改變內部執政正當性,以平衡外部的正當性之缺陷。不過對策奏效但也培養出一批挑戰勢力。以「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動員勘亂時期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」為名的選舉在1972-1989之中,總共舉行了十次,第二次民進黨已具名合法成立,第十次時,國民黨的靠山長期戒嚴也被解除,這些具體的改變可視為蔣經國政策上之影響。

10.1970年代臺灣轉型成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,到1980年代末期,則已經成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的新興國家。而這些基礎其實來自從殖民地日本手中接收的經濟資產當做基礎後,由黨國資本主義,國營企業的方式掌握金融、能源、交通、運輸等經濟上的管制高地。

11.國民黨政治上以白色恐怖激烈的揭發行動做為防堵措施,經濟上以階級貧富差距小避免了勞工被激化成政治動員的勢力。菁英階級則採用「二重侍從主義」使其依附在黨國資本主義底下,汲取獨佔性的經濟資源來被控制,這種政治與經濟雙重的恩庇侍從關係,在各地是以選擇性分配,以及地方派系的交換達成。這樣的結構讓黨外力量,只能尋求外部的資源(意識形態、資金、支持基礎)

12.民主化有益於國民之形成。

13.中華民國臺灣化:1.透過憲政改革。2.民族主義政黨制。3.國民統合與多重族群重組。4.一個中國原則與七二年體制的傾軋。

14.臺灣228讓島內人不敢在談論,聞之色變,但海外則不同,臺灣獨立運動反而因為海外獨立運動的崛起而成為可能。臺灣民族主義的論述也開始勃發。臺灣民族主義之論述的形成與維持,主要出現在海外的「臺灣獨立運動」活動中。最初的據點設在日本。第一代的臺灣民族主義者,在世代上屬於經歷過一定程度以上的日本殖民地教育之「戰中派」的緣故。1950年2月,廖文毅、邱永漢等人組成了「臺灣民主獨立黨」,為日本臺灣獨立運動的濫觴。他們在東京組成「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」,由廖文毅就任總統。廖文毅「臺灣民主獨立黨」在臺灣也曾有地下組織活動。

後來還有王育德等人的「臺灣青年社」,(1959年,之後稱為臺灣青年獨立聯盟),史明所組織的「獨立臺灣會」(1967年)等。日本臺灣獨立運動家們,利用「臺灣青年社」開始發行海外臺灣獨立運動代表性刊物《臺灣青年》外,也用日語寫作,公開出版許多臺灣獨立論著,例如:廖文毅《臺灣民本主義》(1957年)、王育德《臺灣.苦悶的歷史》(1960年)、史明《臺灣人四百年史》(1962年)。

王育德與史明的著作,後來在美國被譯成中文(依據獨立派的說法稱為「漢譯本),並在1980年代解除戒嚴之前,被帶入臺灣對臺灣民族主義論述形成產生影響。1970年代,據點移到美國。隨著美中靠攏,臺灣的「中華民國」對外關係出現危機,日本獨立運動被加強壓迫,臺灣赴美留學生人數顯著增加,都是可能因素之一。

1967年,臺灣出身的國際法學者陳隆志(臺獨聯盟組成後擔任副主席)與美國學者拉斯威爾(Harold D. Lasswell)合著了《臺灣、中國與聯合國》(Formosa,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)一書,明確主張在聯合國的監視下舉行公民投票完成臺灣獨立,以及臺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加入聯合國。1971年,陳隆志進一步出版《臺灣的獨立與建國》一書,彭明敏則發表了自傳《自由的滋味》(A Taste ofFreedom )。這些著作對於1980年代以後臺灣內部的政治論述開始產生影響。

15.國民黨政權的撤遷臺灣:
①內戰戰況的惡化與撤退臺灣的準備:
(1)人事上的布局。(2)治安體制的強化。(3)幣制改革、農地改革的實施。(4)地方公職選舉的實施。

②國府的撤退臺灣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