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有網友 James Jseng 整理出一篇文,把朱立倫與連戰、連勝文家族在中國的醫療、金融、創投、智慧城市等投資網絡搜集羅列出來。
資料並非祕密,大多可在網上工商登記、年報或公開報導中查到,但是當連勝文赴中參加《海峽論壇》時,說出他是「台灣人」也是「中國人」的時候,問題就變得耐人尋味:
「當國家安全與資本的核心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,連勝文實際會站在哪裡?」
▪️國退民強:國籍淪為套利工具
現實主義者常說——當財富跨過某條臨界線,「國籍」就不再是義務,而是進出各種制度的門卡。
台灣地緣特殊、稅負相對輕,政府對跨境資金的監管能力又有限;再加上兩岸長期懸而未決的灰色處境。
這便造成有一群人「國內搞政治、對岸做生意、海外藏資產」的三角套利模式,而這套模式幾乎能免於真正監管。
在中國這種權資綁定、對政治忠誠高度敏感的市場裡,「持有中華民國護照」反而成了某些政商人士的加分條件:既不被視為敵對外國,也能在台灣保有投票權、參政權與言論舞台。
▪️全球視角與台灣處境
這並不是台灣獨有的難題。當國籍與巨額資本利益撞車,歷史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曾被迫祭出預防性措施,防止「全球通富豪」對公共利益造成威脅。
美國以FATCA阻斷企業利用海外法人避稅、把生產與高階研發基地拉回本土,除了戰略考量也是國家為防富豪套利所設的防火牆。
而在地緣政治風險如此升高,而且中共也企圖藉由這些兩岸富豪加快對台灣的統戰時,我們更應該重新檢視「國籍成提款卡」的結構缺口。
▪️選民面臨的資訊不對等
一個候選人的家族企業版圖、募款來源,透露出的利益方向,往往比選舉政見更誠實。
當財產申報僅限境內,海外(尤其中國)資產得以隱身,選民面對的就是「資訊不對等」——用選票卻買到未知風險。這不是只個人瑕疵,而是制度尚未追上跨國政商結構的警訊。
▪️立法進程與阻力
防堵的機制在立法院,從2018年就有人開始倡議,但到2025年所有的防禦機制都沒有實現!
🔸2018年,民進黨籍尤美女、王定宇及台灣基進黨團首推《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》(外國代理人法雛形)。要求凡在中、港、澳或敵對政權企業擔任董監事、持有高額股份,或收受境外政治資金者,都必須揭露並登錄。
草案付委後即被藍營以「過度擴權」為由擱置,之後未排案。
🔸2023年,邱志偉、蔡適應提出《政治資金法》修正草案,要求政治捐款須揭露「中資」與「白手套」來源。
結果:草案完成一讀後就卡在排案,尚未進入院會二讀程序。
🔸2024年,立法院桌上其實已經放著沈伯洋版《境外勢力代理人法》——條文幾乎對準我們最擔心的「國籍套利」「境外資金滲透」破口。
但根據報導,相關的法案,被國民黨擋下六次,被民眾黨擋下五次。這種持續性的阻擋使得關鍵制度改革無法推進。
▪️無知就等於沒有?藍營有計劃的塑造民眾知情權的缺失
也因此台灣人民不斷對於這些相關的資訊是屬於相對「無知狀態」。
相關資訊僅靠某些新聞事件出現時浮現,可是效應也只能夠流於議論和輿論譴責,而並沒有公權力法條實質的恫嚇以及控管。
因此這些兩岸的買辦和國際富豪,依然可以暢快地在做兩岸「歡樂送」,將兩岸地緣政治變成一套財富槓桿,既能夠堂而皇之地說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,實際兩岸發生戰爭風險,可能還會變成美國人的荒謬情景。
▪️「大罷免」可成為推動制度升級的契機,還給選民真相
如果國籍與政治職位能被用作套利或統戰保護傘,民主信任就會一路流失。
近期台北港湖區立委李彥秀被發現藏匿在美國的財產而未申報,這就是一種對於民主的詐欺,也揭示了當前制度的漏洞。
然而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單一人的退席,而是整個制度的更新:改變立法院的體質,讓重要的法案能夠推動,也就是讓國家展現應有的免疫力以及防衛機制,「國籍」才能真正恢復責任與義務的本意,而非成為跨境利益的避風港。
原文出處 賴寇蒂